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题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
下列各组物质,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A、和
B、
和
C、
和
D、
和
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纯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已知青蒿素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分子中含有4个六元环B、不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D、青蒿素的化学式为3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浓度为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
、
B、
、
、
、
C、
、
、
、
D、
、
、
、
4
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W的原子序数是X与Y原子序数之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D、元素X、Y、Z、W中,Y元素的电负性最大5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热效应为
,在温度
和
时,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
C、
,
D、
,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稀盐酸滴入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刻产生气泡B、将氯化铝溶液滴入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刻产生大量白色沉淀C、将草酸溶液逐滴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逐渐褪色D、将打磨过的铁钉放入冷浓硫酸,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7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对原子质量:H—1,C—12,Cl—35.5,Fe—56)
A、碳酸钠溶液中
的个数为
B、52g苯和苯乙烯混合物含有的原子数为
C、标准状况下,11.2L三氧化硫的分子数为
D、71g氯气与足量铁粉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8
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的是( )。
A、B、
C、
D、
9
某学习小组研究电化学腐蚀及防护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电极 L 为铜片,铁片被腐蚀B、若电极 L 为锌片,锌片被腐蚀C、若电极 L 为铜片,铜片上电极反应为:D、若电极 L 为锌片,铁片上电极反应为:
10
下列电对中标准电极电势值最大的是( )。
A、B、
C、
D、
11
化学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
A、认知性目标B、策略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12
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 )。
①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
④应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下列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
①玻尔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②汤姆森提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道尔顿提出的实心球模型
④卢瑟福提出的行星模型
A、③②①④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14
在化学教学内容中,教学重点( )。
A、是教学难点B、可能是教学难点C、不是教学难点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15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 )。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考试要求和需要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④学生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
“化学平衡”概念所属的化学知识类型是( )。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17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B、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C、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D、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18
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 )。
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19
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
A、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B、在讲授“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20
某教师在开学时,对高一新生开展了一次小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这种测试属于( )。
A、活动表现评价B、终结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诊断性评价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 分(第 21 题 12 分,第 22 题 13 分)(一)
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某教师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并没有完全遵从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而是在认真分析教材相应内容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的活动主题,制作各种水果电池,利用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利用网络查找燃料电池的相关资料等,让学生选择主题,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21
问题:
(1)上述过程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请简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6分)
(2)上述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6分)
(二)
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某本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潮湿的和干燥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在氯气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板书:,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结论。
这时有学生质疑,HCl与HClO同时生成,为什么不是HCl使有色布条褪色。教师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HCl有没有漂白性,并开展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
22
(1)简述实验探究法的主要环节。(6分)
(2)说明实验探究法的教学功能。(7分)
三、诊断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课外实验,目的是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的铜的质量分数。且希望实验尽量不产生有毒气体,实验方案如下所示:
23
(1)方案Ⅰ的溶液A可以是什么物质?(2分)
(2)给出利用方案Ⅰ测定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的思路。(5分)
(3)有同学提出方案Ⅰ的溶液A可以选择浓或稀
,请你给出评价。(4分)
(4)指出方案Ⅰ和方案Ⅱ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 分(四)
某教师在必修教材《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教学中,用“乙醇”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并展开教学:通过中国的酒文化引入课题→观察乙醇,总结物理性质→复习回忆乙醇的分子式→根据碳原子可形成四个共价键的原则,提出乙醇的两种可能结构(即和
)→实验验证:乙醇和钠的反应→得出乙醇的分子结构,介绍羟基官能团→实验验证:铜丝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移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启发联想断键方式→介绍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得出醇类物质的通性→介绍乙醇的性质和用途→布置作业,制作一份关于酗酒危害的海报。
24
问题:
(1)简要评述上述教学设计的优缺点。(10分)
(2)结合本案例,说一说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学情分析。(10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五)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材料二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第二章第2节“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三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离子、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知识。
25
要求:
(1)关于电解质,学生易产生哪些错误认识?(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6分)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