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
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07月18日),著名英国小说家,读者众多。她的创作以英国地主贵族阶级生活为背景,围绕爱情故事和家庭生活展开。因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讽刺精妙,对当时社会观察入微,奥斯汀在学界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以来吸引了诸多目光。奥斯汀出身于一个英国地主贵族阶级大家庭,其教育主要归功于父亲、兄长和常年阅读。家庭的支持,是奥斯汀成为专职作家的重要原因。
奥斯汀之姊卡桑德拉为她所绘肖像。
从青年期,奥斯汀就开始了写作,尝试各种风格与形式,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奥斯汀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爱玛》(Emma)和《劝导》(Persuasion),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汀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奥斯汀的作品一反十八世纪言情小说风格,向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过渡。其作品情节虽然风趣,但突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必须依靠婚姻才能确保社会地位的现实。奥斯汀生时,她的作品匿名发表,没有给她个人带来非常大的荣誉,文学评价也不甚积极。直到1869年,她侄子所作的《简奥斯汀回忆录》(A Memoir of Jane Austen)才向更多的读者介绍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奥斯汀已经成为学界公认的著名作家,二十世纪下半叶更是她作品广为传播的时期,不仅在学界成为研究热点,更是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生平概要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六个兄弟,一个姐姐。
父亲乔治·奥斯汀(George Austen)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以农业收入和课业为生。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1783年,依照家庭传统,奥斯汀与其姐卡桑德拉(Cassandra Austen)被送往牛津安·克劳利夫人处进行学习,但很快两人都感染了斑疹风寒,简几乎丧命。在返家养病自学之后,简又和姐姐同于1785年进入寄宿学校就读,却又在次年因为家中无法承担学费而返回。此后,简在父亲和兄长的引导下阅读丰富的藏书,进行自学。在此之后,她一直与直系亲属所在的大家庭相伴。
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作,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奥斯汀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据说她曾遭遇了忧郁症的折磨。在这里,奥斯汀拒绝了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住了四年左右,父亲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作品列表
小说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简奥斯汀于1799年06月11日写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末页手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遗稿)
《劝导》Persuasion (1818, 遗稿)
短篇小说
《苏珊夫人》Lady Susan (1794, 1805)
未完稿(小说)
《华森夫妇》The Watsons (1804)
《桑底顿》Sanditon (1817)
其他作品
《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 Sir Charles Grandison (剧本改编) (1793, 1800)
《小说构思》Plan of a Novel (1815)
诗歌 Poems (1796-1817)
祈祷文 Prayers (1796-1817)
信件 Letters (1796-1817)
少年读物三辑
作品特点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由于奥斯汀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但是,尽管奥斯汀的作品被比喻为“两寸象牙雕”,但是她仍然通过绅士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际来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惟利是图、爱慕虚荣的现象,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影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打破男性小说家独霸文坛局面的简·奥斯汀向来不缺乏读者,就连当时还是摄政王的乔治四世都痴迷于她的作品。1923年,简·奥斯汀小说被查普曼(Robert Chapman)校勘之后再版,终于让她的小说上升到“严肃文学”的殿堂,从此对她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视角,可以把她的作品诠释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反女权主义、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同性恋、甚至说最喜爱她作品的人就是她最仇视的人,不一而足。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