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重庆市“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试题

2019年6月1日重庆市“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试题

分类:特岗教师/重庆 &nbsp&nbsp 来源:fenbi

一、单选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

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典籍是(  )。

A、《学记》B、《中庸》C、《大学》D、《论语》2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3

学校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  )。

A、社会化B、道德化C、群体化D、趋同化4

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5

学科课程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选修课程D、活动课程6

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

A、发现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7

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

A、传授知识B、发展能力C、培养个性D、形成品德8

小明目睹了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小明也变成了乐于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

A、亲历学习B、观察学习C、迁移学习D、试误学习9

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政治教育与(  )。

A、环境教育B、法制教育C、纪律教育D、劳动技术教育10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  )。

A、学校中心B、学生中心C、教师中心D、活动中心11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12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提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观点的是(  )。

A、布卢姆B、布鲁纳C、赞可夫D、巴班斯基13

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主要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14

“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  )。

A、遗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B、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C、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D、母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1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进行个别教育C、进行心理辅导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6

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主体性B、广延性C、创造性D、间接性17

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给学生描绘了秋天色彩斑斓的本地风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8

“教然后知困”“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说明了我国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

A、师道尊严B、尊师爱生C、教学相长D、民主平等19

许多父母为了确保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入小学前就迫使孩子学习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这种做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敏感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0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的规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B、政治制度C、经济发展水平D、儿童身心发展规律21

学生李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运动。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转移22

赵毅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整体型B、序列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23

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24

李红学会骑自行车以后,学习摩托车就更容易了。这种现象属于(  )。

A、负迁移B、垂直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25

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B、感觉后效C、感觉补偿D、感觉对比2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27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说明了人格具有(  )。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28

李红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但她早上迟迟不能起床,结果还是经常迟到。要对李红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29

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放,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次要特质D、中心特质30

“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

A、认知对情绪的影响B、环境对心理的影响C、情感对认知的影响D、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31

学生可以把老虎钳当作锤子用,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去裁纸。这说明学生克服了(  )。

A、意志品质的限制B、功能固着的限制C、知识经验的限制D、性格特征的限制32

看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美人鱼”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33

学生对于如何骑自行车的记忆属于(  )。

A、陈述性记忆B、形象记忆C、程序性记忆D、情绪记忆34

学生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学的关怀、爱护、理解。这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

A、安全需要B、匮乏性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生理需要35

学生学习后立即睡觉,记忆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更好。这是由于前者(  )。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36

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一声巨响,全都转过头去。这属于(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前注意37

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想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她最好再读(  )。

A、2遍B、4遍C、6遍D、8遍38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

A、爬山法B、手段—目的分析法C、类比法D、逆推法39

老师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40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41

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内部动机的是(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读书是一种乐趣”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2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暂停进步的现象。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  )。

A、挫折现象B、退回现象C、抑制现象D、高原现象43

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老师时,韩老师都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44

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4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

A、提高质量B、推进教育均衡发展C、促进公平D、促进创新人才培养4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  )。

A、全面发展B、均衡发展C、促进公平D、优化教育资源4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推进学分制B、推进走班制C、推进分层教学D、推进双轨制4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应(  )。

A、以农村教师为重点B、以城市教师为重点C、以边远地区教师为重点D、以西部教师为主49

依据《教育法》的规定,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当(  )。

A、批判地继承B、继承和弘扬C、全部继承D、继承和扬弃50

初中教师陈某信仰佛教,他经常给学生讲佛经,希望他的学生也信佛教。陈某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规的(  )。

A、教育的公益性原则B、教育的中立性原则C、教育的科学性原则D、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51

学生依据《教育法》享有的权利是(  )。

A、遵守学生行为规范B、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C、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52

依据教师法的规定,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应(  )。

A、根据章程的规定,自主进行B、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C、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D、不得自主进行53

下列选项中,属于教师法规定的教师权利的是(  )。

A、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处分B、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C、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D、履行教师聘约54

依据《教师法》的规定,学校聘任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

A、机会均等B、合理合法C、权利义务对等D、双方地位平等55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  )。

A、缴费入学B、考核入学C、注册入学D、免试入学56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  )。

A、跨越发展B、优先发展C、差异发展D、均衡发展57

某初中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配置好的师资。该校的做法(  )。

A、有利于因材施教B、有利于资源配置C、应经主管部门同意D、违法设置重点班58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  )。

A、学习负担B、精神负担C、经济负担D、体力负担59

某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这最能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

A、爱岗敬业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60

小学教师薛某参与奶制品销售商向学生销售牛奶的商业活动,并收取回扣。薛某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

A、爱岗敬业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二、多选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是多项的,请把正确答案选出。(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61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特点有(  )。

A、倡导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B、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C、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D、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62

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包括(  )。

A、学科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班主任工作63

从时间阶段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

A、职前培训B、入职指导C、在职培训D、自主学习64

以下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  )。

A、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技术B、手工艺性的劳动技术C、工农业生产性的劳动技术D、社会服务性的劳动技术65

为了避免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去(  )。

A、多加鼓励B、多加惩罚C、建立分步式目标以便达成D、加大考试密度66

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低级的学习动机B、高尚的学习动机C、外部学习动机D、内部学习动机67

心理学家韦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有(  )。

A、能力B、努力程度C、任务难度D、身心状态68

下列有关创造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

A、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B、每个人的创造性都能充分展现出来C、人的创造性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来D、一般在成人身上才能体现创造性69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教师不得布置(  )。

A、多样性作业B、重复性作业C、前置性作业D、惩罚性作业70

《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  )。

A、社会责任感B、应用能力C、创新精神D、实践能力三、辨析题。根据题目要求,对下列问题进行辨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1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

72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负强化就是惩罚。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题目要求,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10分)
(一)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集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上互动情况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可能是习惯性的),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于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却并非如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学生最为关注并给予了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以上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73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分析材料所揭示的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0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