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家宝08年记者招待会看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
引言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全场招待会历时140多分钟,温总理精彩地回答了十三位记者的提问,同时,现场的口译员也逐一翻译了所有的提问和回答。口译员令人称赞的表现不仅再次说明口译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也体现了跨文化意识是口译员艺术性地架起沟通两种语言文化桥梁的重要方面。
一、口译的灵活度与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准确且迅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传递的话语信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综合形式得以完成。与通过文字来传达语言意义的笔译相比,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度。这也由口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口译速度快,现场性、时限性、独立性较强。面对不可预测的交谈话题,文化背景信息,口译员不得不具有较高度即席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应对交际过程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
尽管素有“平民总理”之称的温总理常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展现其亲民爱民的情怀,其记者招待会则是总理个人站在国家的立场,代表国家或国家利益就当前的国内外时事解释政策、发表评论,所涉内容包括政策表述、外交声明等等,所以记者招待会的用语总体上比较正式,措辞准确平易,语法简明严谨,不是纯粹个人情感的表露,也不是一般的叙谈,风格也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任小平, 2000: 40)不过,我们从多次记者招待会又了解到温总理还善于借用诗词典故,旁征博引,回答记者提问,来展现其“诗人总理”的风采。2004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一开始就用两位相隔两千年的中国伟人的诗句概括自己“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表达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热切愿望时,总理又连续引用了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和当代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回原乡,才能停止沸腾”。如此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无不给口译员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果没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口译员是无法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目的语听众,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作为沟通语言文化桥梁的作用。2008年的记者招待会,总理又多次引用诗词典故,表现其对当今时政的关怀和思虑,而口译员的从容翻译也说明跨文化意识对把握口译灵活度的重要性。
二、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实例评析
在2008年3月18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引用古语或古诗词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前后有九次之多,而现场译员也是在总理陈述完毕后即时从容流畅地将这些文言句式翻译出来,不仅体现了译员本身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也为口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资料,更方便我们理解跨文化意识对成为优秀口译员的重要意义。
(一)实例一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先后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
温总理: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译员: Five years haspassed. What one does now will be fairly judged by history. History is created by people and written by people. As a leader, his eyes should be on theway ahead and his energy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presentand at the same time he should be thinking of the future… Five years ago, in front of a similar audience, I made a promise, which is also my motto, that 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 he should not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his personal gains and he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 Today, I\’d like to add a few more lines. One should not fear changes under the heaven, and one should not blindly follow old conventions and one should not deterred by complains of others.
温总理的话包含了三句极具汉语骈散对称特点的引语,他们分别出自《明太祖宝训》、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和《宋史·王安石列传》。对于这些词句整齐且不包含关联词的引语,译员虽处于现场压力,却不拘泥于汉语的形式,以代词one和he增补出主语,并适时添加连接词and。尤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句,译者较为确切释意成“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用担心”,表现出较为敏感的跨文化意识。
(二)实例二
在谈到人民群众关注“两会”,关心政府工作时,温总理又有感言。温总理:我常常一边看网,脑子里就想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译员: Sometimes when I was surfing the internet, I was also pondering over the following lines: \”what people\’s concerned about is what preoccupies my mind, and what preoccupies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is whatI need to address.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又是一则重意合的四字格,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音调和谐。在口译时要做到形意兼顾,绝非易事。不过译员把握整体内涵,以较为简洁的形式传达了原语的信息,同时也以平行并列句的形式弥补了原句形式上的修辞效果。
(三)实例三
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
温总理: 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译员: I have a very firm conviction. We should never shy away from difficult responsibilities and we should always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on the difficulties, head on and press forward.
温总理的“事不避难”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这不仅体现了总理深厚的文学修养,也反应了总理以史为鉴、以史明志的气概。原话四字词组,整齐严谨、铿锵有力,译员虽及时忠实地以并列平行结构将原文的信息传递出来,试图弥补形式上的缺憾,但由于口译现场时限,无从考证其来源,故而不能完全解释总理引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能不说明口译之难,译员只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四)实例四
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又分别引用了两行诗句。
温总理: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译员: I am a patriot, and Iam always thinking about this line thatwe have always longed to see a reunified China, as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old poet Xia Quan, shared by all our people in this country. As lines of a poem go that we remain brothers after all the vicissitude, let\’s forgo our old grudges when smiling we meetagain.
温总理所引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大多数读者不算陌生,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原是鲁迅先生为表达对中日友好的殷切盼望而作,此时引用借以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十分贴切。译员也根据前后语境,抛开原文束缚,把握内在逻辑关系,适时增补连接词,释意成文,简明达意。相比之下,“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一句,包含了一个不为译员所熟悉的典故,使得译员将“下泉诗”直译成“诗人下泉的诗”,虽然没有严重影响现场听众的理解,但却是造成了误译。该诗是宋末诗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①,旨在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祖国一统的愿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诗歌以寒泉浸草来比喻曹国局势艰危,抒发对太平之治的怀念和渴盼②。对于这样的文学典故,我们不能苛求口译员势必译出其中奥妙,忠实原文,但也反应出口译工作需要译员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进行灵活处理。原译中poetXia Quan若能改译成poem XiaQuan,或可以跨过原句的文化障碍。
(五)实例五
在谈到有关思想解放的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两句古语
温总理: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员: I myself value greatly the following two lines quoted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by the Name of the Character of Poems. One is that although Zhou was an ancient state, it had a reform mission. The other is that only innovation could ensure the growth and vitality of a nation.
温总理所引得两句话分别出自《诗经·大雅》和唐司空图的《诗品》。两本文化典籍本身对译入语受众而言就较为陌生,运用通行的专名翻译是为妥当。译员因熟练掌握都流畅地翻译出来。而两句引语同样以凝练简洁、声调铿锵的四字格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内涵。鉴于上下语境和现场因素,译员只能避繁就简,化虚为实,将其中字面的整体内涵表述出来。至于译文“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译入语听众是否能全面理解则又当别论了。
从以上实例的评析中,可以看出口译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求译员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克服语言文化因素背后的障碍。译员需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扩大知识面,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意识交际的培养,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努力避免因忽略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译,从而达到对外交流的目的。
结语
口译活动是一个从理解、分析到传达的特殊交际过程,是一种积极、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国际著名口译学专家DanielGile就曾指出:“译员是‘演员’”,译员必须象演员一样艺术性地把从原语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讲台(舞台)上传递给听众。(Gile, 1995: 111-114)面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信息,要有效、准确地完成口译过程,译员既需要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和知识面的提升,又要切实把握中西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灵活艺术地采用口译策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注释:
①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全文: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②《诗经·曹风·下泉》全文如下: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下泉,可作地下的泉水解释,或作奔流而下的泉水解释。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